“十三五”期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我省全面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发展和转型跨越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我省职业教育调整的战略机遇期。为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更好地为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和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山西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二五”期间的主要成绩 “十二五”期间,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突出办学特色,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服务铁路,服务山西,加强内涵建设,积极推动学校改革与发展;以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为引领,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成绩显著。学校规模稳定增长,新建学生公寓楼、机电实训中心、铁道类专业实训馆等,逐步改善了办学条件。学校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山西省文明单位、山西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山西省创建平安校园先进单位、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状、山西省高校文明和谐单位标兵、山西省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五星级学校等荣誉。 “十二五”期间学校建设主要成绩统计表
类别 |
项目名称 |
数量 |
说明 |
招生 |
中职全日制学历教育招生 |
9410人 |
5年累计 |
非全日制学历教育招生 |
10425人 |
5年累计 |
社会服务 |
企业职工岗位培训 |
1521人次 |
5年累计 |
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 |
17661人次 |
5年累计 |
师资队伍 |
新进教师 |
32人 |
|
新增高级讲师 |
23人 |
|
新增硕士以上学历(学位)教师 |
10人 |
|
新增“双师型”教师 |
30人 |
|
“双师型”教师比例 |
82.7% |
|
新增骨干教师(参加国培) |
29人 |
|
新增专业带头人(专业建设负责人) |
16人 |
|
基础设施 |
学校固定资产总额 |
9963万元 |
截止2015年底 |
生均仪器设备值 |
6226元以上 |
截止2015年底 |
新建第三学生公寓楼 |
1栋 |
截止2015年底 |
新建机电实训中心 |
1栋 |
截止2015年底 |
新建铁道类专业实训馆 |
1栋 |
截止2015年底 |
装修改造实训实习基地 |
3个 |
截止2015年底 |
专业建设 |
新增专业 |
3个 |
截止2015年底 |
新增重点建设专业(中央财政支持) |
4个 |
截止2015年底 |
校企合作企业 |
93个 |
截止2015年底 |
职业技能大赛 |
学校举办职业技能大赛获奖总数 |
845人次 |
截止2015年底 |
参加省级职业技能大赛获奖总数 |
40人次 |
截止2015年底 |
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奖总数 |
7人次 |
截止2015年底 |
实训基地建设 |
新增校内实训基地 |
批复9个,运行6个 |
截止2015年底 |
新增校外顶岗实习基地(长期合作) |
25家企业 |
截止2015年底 |
校园文化 |
学生参加全国和山西省组织的“文明风采”竞赛 |
选送650件作品,获奖项600多个 |
5年累计 |
(二)“十三五”期间面临的发展环境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发展速度放缓,转型升级加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将带来产业结构、就业岗位的深刻调整,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在社会各领域的普遍应用,高技能人才和服务业市场需求增大,岗位专业技能有所淡化,岗位协调能力日益重要,专业对口概念逐步淡化,通用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备受关注。 站在行业企业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客运高速铁路技术发展很快,高铁产品已经走出国门,货运重载铁路技术不断升级,城市轨道交通几乎遍及全国各大城市,这都引发了产业升级和生产要素转移,对我校开办的特有岗位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山西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加强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实施职业教育水平提升工程,夯实职业教育基础条件,着力建设一批服务山西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以及扶贫开发等重点工作领域的高水平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 我校是中职大校,但多数专业还处在技术技能人才链的中端,要实现高水平职业院校的目标,要应对日趋激烈的省内外兄弟院校的竞争,就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只有把握大势,加快发展,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围绕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山西经济战略任务和重点领域,坚持育人为本,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动力,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抓手,以培养急需技术技能人才为重点,精准施策,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培养环境,提高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和针对性,提升人才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为实现对接行业企业的战略任务提供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三、总体规划目标 (一)办学方向 服务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山西经济战略规划,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二)办学定位 做优铁路专业,做精城轨专业,做强通用专业,做大职业培训。形成以全日制中职教育为主,中高职衔接教育、学历继续教育、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同步发展的多层次办学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学校总体实力显著增强,现代化水平取得重要进展,主要发展指标处于山西省领先水平、接近全国先进水平,建成国内一流、省内领先、高水平职业院校。积极争取创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四、主要任务 (一)改革创新驱动育人体系的构建 1.抓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贯彻《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进德育课程改革,实施教育部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标准。实施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规程。引导学生践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创新职业精神培育机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学生管理全过程,持续组织职业技能和文明风采竞赛活动,展示学生德技并重风采。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技术能手和优秀毕业生进校园、学雷锋志愿服务等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与职业精神。 创新德育实现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广泛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深入开展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以及珍爱生命、防范风险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信心,促进守规、节俭、整洁、环保等优良习惯的养成,强化学生社会公德培养。 2.提升服务发展战略的专业竞争力 紧跟铁路转型、城市轨道交通和山西经济发展规划,加快专业结构调整,突出专业特色,走品牌化和优质化专业发展之路,重视对口升学教育,形成办学特色和优势。 服务铁路,做优特有专业。强化特色专业建设,结合铁路产业发展形势和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对铁路特有专业进行梳理和论证,确定2-4个专业为重点专业,配备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提供优质的教学技术,培育优质人才,打造服务国家和地方铁路的“名优专卖产品”。 服务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做精城轨专业。在优化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的基础上,新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供电、信号等专业,从中选择1-2个专业,利用山西省财政支持,建成省级重点专业,与高职院校联合招生、订单培养,院校企共管共育,打造服务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品牌专业。 服务山西经济,做强通用专业。面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动能转换、产业升级引发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变化,面对“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产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面对人工智能在社会各领域的普遍应用,主动适应需求,增设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方向,调整加工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升级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技术,创新财经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通用专业形成以举办“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五年制、中职三年制和一年半制(高中后)同步发展的办学形式,加强通用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增强通用专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建立产教融合的育人机制 立足行业企业办职业教育,专业直接定位在产业链上,依据产业链不同阶段的具体要求,确定专业方向、目标、技术层级和规模,专业教学标准有效对接职业标准,用企业文化育人,人才培养烙上产业印记,推行“教育+产业+就业”产教深度融合模式,对人才培养进行供给侧改革。 立足校企合作办教育,确立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学校层面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建立专业层面的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层面的各种联系平台。探索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与产品研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精品课程建设研究团队、就业教育平台等。 开展校企深度合作,与不少于50家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订单培养,校企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资源库等,创建校企合作招生、育人、就业、职工培训等良性循环机制。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和管理模式的系列改革,促进产业链、岗位链、教学链的深度融合。 4.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依据教育部两次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教职成厅函〔2014〕11号)、(教职成厅函〔2014〕48号),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实际,制定并实施三年制招生专业“2.5+0.5”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方案实行一年一微调、三年一修订的动态调整制度。创新教学评价模式,强化教学督导工作。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组织实施教育部新修订的德育、语文、数学、英语、历史、体育与健康、公共艺术、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公共基础课程标准。 制订并实施新专业教学标准确定的专业方向课程、实训课程标准,编写或修订与新课标对接的专业方向课程、实训课程校本教材,大力推动教学模式改革。 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扶持建设的重点专业、省级示范专业主干课程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建设精品课程。 5.加快适应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训基地建设 建设和利用好已建或在建国家级、省级实训基地,积极筹措资金为实训条件薄弱专业建设校级实训场所,实现招生专业都有与其职业能力训练相适应的实训基地或场所。 适应用人企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对数控技术、焊接技术2个国家级实训基地进行技术升级,补充必需设备。 适应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需求,在原有省级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再建机电一体化和维修电工2个省级实训基地。 充分利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电力机车运用与检修、电气化铁道供电、现代物流技术等4个省级实训基地进行教师、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开展企业职工培训。 按审批方案建好接触网、铁道运输管理2个省级实训基地,并投入运行。积极申请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实训基地。 6.加强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建设 以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2013〕12号)为基本依据,招聘、培养、培训、评聘和考核教师,形成与专业设置和办学规模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建设格局,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师培养和培训规划,加强教研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形成以教研带动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不断创新与发展的局面。 根据专业调整、课程设置及学校规划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逐年增加教师数量,生师比达到20:1,专任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占比达到35%以上。 创新教师聘用管理机制,实行新进专业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制度,实行实训室管理教师优先发展制度,将教师到企业兼职的业绩纳入教师教学工作绩效考核评价结果。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专业教师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力,“双师型”教师占专任专业课教师达85%以上。建立聘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社会能工巧匠到校担任兼职教师的常态化机制,兼职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达到15%。 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和在职进修制度,每学期均有全体教师参加的校本职业培训,每年有20%以上专任教师参加的校外各级各类的职业培训,其中参加省级以上的职业培训达10%以上。公共基础课程教师每2年参加职业培训2周左右,专业技能课程教师每2年到企业专业实践2个月左右。鼓励和支持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加大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的培养力度,培养教学名师10人。通过培养、引进等途径,每个招生专业配备1-2名专业带头人,配备2-4名骨干教师,每个实训基地或场所配备专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 落实师德师风建设主体责任,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科室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完善评教机制,做到上课教师被评覆盖面100%,形成学生、同事、校领导、校外兼职教师共同评教并正确运用评教结果的机制。 7.强化招生就业工作 按照“适应需求、面向人人、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思路,加大招生改革力度,扩大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三二分段”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生的规模,创新校校合作培养三年制、五年制高职学生模式,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增强学校吸引力,不断提高生源质量。稳定办学规模,到2020年,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达5000人。 创新就业理念。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事关国家脱贫攻坚、社会和谐稳定。做实做优就业工作,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定向培养,不断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为学生职场出彩、人生出彩提供更多机会。优化顶岗实习与就业管理机制,提高学生顶岗实习、就业专业对口率和本地就业率,学生就业率继续保持在95%以上。严格执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完善学生实习责任保险、信息通报等安全制度,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8.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从精神、环境、行为、制度等方面对校园文化进行系统设计、建设、凝练和提升,制定并实施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构建具有铁路历史传承和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体系,总结体现现代职教思想、职业特质、学校特色、可传承发展的校训和校风、教风和学风等核心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文化标识,并通过校史陈列室、走廊、橱窗以及各种平面和立体化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发挥其在学校管理中的熏陶、引领、激励和示范作用。 坚持以德树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智启人、以技成人的育人理念。创新学生图书文化、宿舍文化、班级文化、网络文化、社团文化和服饰文化,培育特色校园文化精品,增强文化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继续探索开展经典第2课堂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和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提高教职工参加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校文化育人的整体功能,将校园文化升华成办学理念,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9.进一步改善学生管理工作 加强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意见》要求,创新班主任选聘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班主任培训工作,从整体上提升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工作水平和工作艺术。 健全共青团各级组织,充分发挥共青团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的作用。 执行《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学生学籍电子注册办法(试行)》(教职成〔2014〕12号),加强学籍电子注册、学籍异动、学生信息变更等环节的现代化管理,确保学籍电子档案数据准确、更新及时、程序规范。 以增强学生体质、意志品质和审美能力为目标,全面改善体育、心育和艺术教育条件。加强学生心育工作,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建设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的学生心理咨询场所,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意识,提高心理调节能力、抗挫折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能力。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强健学生体魄。 树立学生管理品牌意识,凝练学生日常管理过程中的文化精髓,形成科学、规范和有效的学生管理制度,不断提升学生管理软实力。 (二)提升“数据说话”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10.加速校园信息化建设 落实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教职成函〔2015〕1号),建立健全学校信息系统应用和技术支持服务体系,推进信息系统与学校各项业务融合,增强信息化管理素养和能力,强化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等核心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全校职工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校办事效率,提升学校现代化水平。 升级校园网,建设“无线校园”,实现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网络教学环境全普及。积极融入省城“智慧城市”建设,构建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种协作平台。 实现校内信息平台的功能整合与集成,建成校内数据中心,实现学校、科室、班组、个人办公数据伴随式收集和集成化管理,实现学校各类数据管理的信息化、高效化和数据交换的规范化。 校内各教学场所全部配置信息化教学设备,完善校内资源共享平台,形成覆盖全校、互联互通、协调服务的数字化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创建“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11.推进教学工作自主诊改的实施 依据《山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学校教学工作自主诊改实施方案,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改工作。建立健全全员参与、全程控制、全面管理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 充分利用教育部推行的“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增强数据意识,善于用“大数据”说话,形成用“大数据”自我诊断、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机制,助推学校管理模式发生根本变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和办学效益 12.承担服务行业企业、兄弟院校的社会责任 做大企业职工教育和培训,完善学历继续教育、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运行机制。继续与高校联合办学,扩大非全日制学生规模,学历继续教育年均在册学生2000人。利用学校在行业内的良好声誉和铁路特有专业的资源优势,积极为铁路职工开展技术升级、转岗、升职等业务培训,职业培训年均1000人次。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年均鉴定2000人次。挖掘潜能,积极为实体产业提供产品和技术服务,成为行业企业技术技能培训中心、新技术推广中心、学习型社会中心,不断提升学校办学附加值。创造条件为下岗职工、农民工提供技术培训、创业环境。 充分利用学校实训设备、教师资源,为省内外兄弟院校提供管理和技术服务,培训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管理人员、招生就业管理人员,培训职业教育教学技术、实习实训技术。 13.提高办学效益,增加职工收入 积极整合、优化学校资源配置,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学校后勤保障与服务,采取有力措施,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提高办学效益。教职工个人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 (四)建设舒适平安的基础保障体系 14.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争取建设资金,加快校舍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步伐,配置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办公、教学、生活场所。完成南校区整体规划。完成综合实训楼、运动场改建,启动学生食堂综合楼等一批高标准、多功能的新建项目。努力将主教学楼、学生公寓楼列入“十四五”建设启动项目。积极推进南家属院与周边住宅小区连片改造,有效改善住户居住条件和满足教职工的居住要求,建设安全、美丽、高品位和一流服务的生活家园。 15.加强文明单位和平安校园创建工作 扎实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着力提升教职工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团结奋进、昂扬向上、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氛围,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加强学校安全管理,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应急处置机制和人防、物防、技防“三防一体”的安全防范体系,加大水电、消防、餐饮、交通和实习实训等方面的安全管理工作力度和教育力度。实现校园、家属院电子监控系统全覆盖,充分发挥电子监控系统在安全保卫方面的技术支撑作用。 (五)构建制度管事的管理机制 16.坚持依法治校 以《职业教育法》为引领,落实《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制定学校章程,以此理顺和完善教学、学生、后勤和人事、财务、资产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规程、办事程序、内部机构组织规则、议事规则,形成规范、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形成制度建全、制度建好、制度管事的科学管理氛围。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督导制度、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年度质量报告制度,修订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和建设标准。充分发挥学校在招生、专业设置、培养方案、人事管理、教师评聘、资源配置、收入分配、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办学活力。建立学校法律顾问制度,强化依法办事意识和规则规矩意识,形成依法治校、规范办学、照章行事的体制机制。 17.提升干部队伍管理水平 以“六靠机制”为载体,强化领导班子建设。靠学习提高能力,严格落实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靠团结凝聚力量,班子成员带头批评和自我批评,经常沟通、相互补台;靠民主正确决策,不断健全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靠制度科学管理,严格执行“三重一大”规定,规范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靠作风助推发展,把改进工作作风作为新时期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举措;靠廉政赢得人心,切实落实“两个责任”,营造干净干事的氛围。 以“严把五关”为抓手,强化中层干部管理。把细选拔使用观,坚持民主、公开择优、竞争的干部选拔聘用原则,形成有利于优秀管理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把实培养教育关,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要求为依据,科学制定干部培养方案,定期开展干部全员培训,提升干部治校能力;把严评议考核关,积极推进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的干部目标考核工作,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切实做到干部能上能下;把住轮岗交流关,按照上级和学校干部管理的有关规定,定期对中层干部进行交流;把好廉洁从政关,对中层干部定期进行警示教育和廉政谈话教育。 18.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 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不移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情感上真诚认同,思想上形成共识,行动上高度统一。准确研判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是非问题,准确把握职业教育领域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掌握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学校始终成为培养合格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坚强阵地。 坚持从严治党。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的政绩”的思想,强化问题导向,增强创新意识,要树意识、明职责,落实党委抓党建的主体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逐步形成党委抓方向、抓思想、抓改革、抓制度、抓干部、抓作风的“六位一体”格局。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强化廉政建设。切实找准党委落实主体责任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以重点责任的落实带动全面责任的落实。从思想上引导,把主体责任落实到日常教育上,要预防在前,强化警示教育,把干部身上出现的倾向性问题、苗头性问题扼杀在摇篮里。从规矩上节制,把主体责任落实到制度执行上,要切实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做到敬畏规矩、敬畏纪律、敬畏法律。从责任上追究,把主体责任落实到问责必严上,要践行好四种形态,对干部早提醒、早预防,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党政领导是组织实施发展规划的责任主体,负责发展规划的总体设计、全面部署和监督指导,掌握重点任务推进节奏。校内各科室是具体落实发展规划的责任主体,根据发展规划整体部署,并结合工作实际,制订年度推进计划,建立工作机制,明确目标任务和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确保发展规划有效落实。 (二)加强宣传发动 学校各科室要全面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分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发展规划的宣传解读活动,领会精神实质,明确工作要求,营造舆论氛围;创新宣传载体和方式,充分发挥校园网和公共数据平台的作用,实施微学习、微传播,使发展规划入脑、入心;不断扩大发展规划在全校的影响力,形成实施发展规划的工作合力。 (三)加强督促检查 学校要建立发展规划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工作机制以及相关工作任务推进表,采取实地检查、专题汇报等方式,全面了解和掌握发展规划实施情况,及时排除困难,解决问题,确保发展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如期圆满完成。
|